|
|
|
|
技术资料 | |
|
| | |
|
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难题破解 |
浏览次数:3967 更新新间:2011-7-26 |
|
2007年伊始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报告了一个好消息:困扰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年的供者来源问题得到解决——以往需要供者与受者的六个位点全部相合才能够移植,这一直是限制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的瓶颈。如今,该院血液病研究所已建立了“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”,从配型、抗排斥、抗感染、复发等诸环节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,使位点部分不合者也获得治疗机会。这将使更多病人受益于造血干细胞移植,同时标志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目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,但其前提是找到合适的供者。几十年来,供者来源困难一直是限制本项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。为此,全世界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者致力于从多方面、多层次解决此问题。
对无合适HLA相合同胞的病人,HLA相合的非血缘关系志愿供髓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另一选择。在非血缘志愿者骨髓库中能否寻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志愿供者,与以下几点有关:1.志愿供髓库的大小,志愿库越大,可能性越大。2.受者HLA单倍体表型,例如一个约10万人的志愿者库,人群常见HLA单倍体表型受者,找到合适供者的可能性为90%,而人群少见表型受者,找到合适供者的可能性不到10%。3.病人的原发病情况:慢性髓性白血病(CML)慢性期病人一般情况好,有充分的时间找寻无关供者,因而找到的机会,高于急性白血病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。脐带血(cordblood)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另一个选择。同骨髓移植(BMT)相比,CBT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,但造血恢复较慢。脐血移植虽病例逐年增多,但病例主要集中于儿童。
HLA不合供者移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:
传统的移植技术要求供者与受者的HLA必须完全相合,否则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排斥率均较高,总生存率极低。
为解决HLA不合的移植,国外多采用体外去T技术,早期的临床结果不甚令人满意,去T后的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达70%。近年来,我国在HLA不合移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,我所迄今采用新的配型不合技术体系,完成HLA不合移植300多例,总体生存率达到60%~70%,标危病人达到80%,高危病人50%,总体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40%左右,Ⅲ~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仅10%左右。
同非血缘骨髓/脐带血相比,采用GIAC技术体系进行HLA不合移植具有以下特点:
1.供者来源更加广泛。非血缘骨髓供者的寻找,取决于供者库的大小及受者HLA位点频率的分布。即使大如美国国家骨髓库(NationalMarrowDonorProgram,NMDP),总数达500多万,每年也仅能为约70%的病人找到HLA位点相合供者;而对HLA位点分布几率低如亚洲少数民族,其几率则更小。非血缘脐血移植,虽然对HLA要求不如骨髓严格,但由于每份脐血细胞数量有限,这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,因此,它们均不能完全解决供者来源问题。HLA不合移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完善,已使3/6相合的亲属移植能成为常规,由于3/6相合亲属可来源于父母、同胞、堂兄妹、表亲之一,因此,几乎能为100%的人群找到供者,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。
2.成本低:建立及维持非血缘关系供者库,需要大量投资,而亲属部分相合的供者则不需要特殊费用。
3.从伦理及技术上讲,其有更强的可操作性:由于亲情关系的存在,供者的意愿会更强,且当再次需要供者来源的干细胞/淋巴细胞以解决植入不良及复发等合并症时,操作性更强,有利于总体生存率提高。
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,标志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告别供者来源困难的时代。供者来源问题的解决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它将使更多病人可能受益于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
|
|
|
|
|